• 索 引 号:09-09-2024-001
    • 备注/文号:厦科〔2024〕9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4-02-07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重点
    时间:2024-02-18 17:04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有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取得积极成效。

      一、总体进展

      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全面深入实施,厦门科技创新实力逐步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性提升。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揭牌建设。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实施。厦门科学城建设提速换挡。省创新实验室3位科学家新当选两院院士。省级海洋高新区获批建设。新增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预计3.3%。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家。福厦泉自创区考核评估厦门片区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厦门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上升11位,跃升至第80位。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高起点谋划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引领动能转换迈入新阶段。召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科技领域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大会,颁发2022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奖,聘请40位顶尖专家为厦门市科技顾问,发布《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确立“四个一”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即咬定一个目标:切实把发展动能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上来;实施一个工程: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统称“ 苏颂工程”);建设一个平台:厦门科学城;营造一个生态: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树立并打造厦门科技创新品牌“苏颂工程”,完成科技创新引领顶层设计及路径选择。“切实把发展动能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上来”成为全市上下广泛共识。

      (二)高标准建设厦门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打造开拓新局面。强化统筹协调,组建厦门科学城管委会,编制《总体概念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发展路径以及发展定位。健全产业育成功能,构建“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创新飞地”孵化培育体系,新引进蓝威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科学城Ⅰ号孵化器累计入驻64个项目,Ⅱ号孵化器启动,北京“创新飞地”首批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拓宽“项目源”,首届“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全国5个分赛区共吸引12个国家335个优质项目参赛,30个项目获奖,已落地21个项目。在第二十三届“投洽会”首次设置“厦门科学城展区”,面向全球推介厦门科学城,吸引境内外客商广泛关注。科学城发展成为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来厦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三谷”等核心载体累计注册各类企业超过1600家。

      (三)高层次打造创新平台,创新资源集聚实现新突破。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合作团队已覆盖全球33个国家(地区)79家高校院所。嘉庚创新实验室研制的百千瓦级PEM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建成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累计孵化18家科技型企业。翔安创新实验室发现全新的鼻咽癌血清标志物,牵头研制的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病毒抗原尿液检测试剂盒上市,获批传染病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疫苗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大力培育引进新型研发机构,新引进并启动建设天津大学“厦门市北洋脑机接口与智慧健康创新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发机构。“厦门科技壹号”卫星成功发射。

      (四)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未来产业体系化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深入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出台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1条措施,兑现企业研发费用补助、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资金超过7亿元,立项支持52个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以及146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突破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量产技术、高品质氮化铝粉体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主体,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8025项,合同成交金额173.58亿元,同比增长29.34%;支持实施513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培育113家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备案智能网联商用车、钨材料研发及应用创新联合体。企业创新积极性持续快速提升,2023年5693家企业申报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涉及研发费用额28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5%、15.68%。加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力度,实现净新增超过600家,总数超过4200家。新培育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6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海辰储能等7家企业入选国内独角兽、准独角兽榜单,占全省78%。

      (五)高效益搭建创新体系,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引进詹启敏院士、王琦院士、顾晓松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修订出台《厦门市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加强创新产品研发,投入2.23亿元奖补资金,支持201项临床研究及产业化等项目。搭建全国性“产学研用管投”全产业链交流合作平台,成功举办“2023中国(厦门)生物药产业大会”。代表性创新成果接续涌现,特宝生物Ⅰ类新药--新一代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拓培非格司亭注射液”获批上市,艾德生物全国首个泛癌种免疫治疗伴随诊断试剂盒获批上市,“在研国产九价HPV疫苗与进口疫苗效果相当”等2项厦门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厦门生物医药港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3位,是全国医疗器械具有特色的四个园区之一。

      (六)高品质构建创新生态,创新主体活力加速迸发。进一步规范科技管理服务,围绕项目和资金管理、科研诚信、研发企业住房保障等出台系列管理办法。加强创业孵化载体运营管理,新培育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厦门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首批参股子基金已有8支落地,引导金融机构新增发放科技信用贷款、科技担保贷款等科技类贷款31.94亿元。支持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组织实施380项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试点对50位35周岁以下、首次在厦加入研发机构的优秀博士“免评审”直接给予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支持。遴选13家单位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建设9个科技特派员专项创新服务载体,“平台制”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1418人。

      (七)高水平推进“走出去”,开放创新合作拓展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时正式宣布“设立‘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支撑”。12月16日,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在厦正式揭牌,入驻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厦门办事处等项目,将逐步形成厦门国际科技合作金砖路径。与德国史太白全球研究院、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等建立合作,推动国际技术转移转化。提升外籍人才服务水平,扩大国际留学人员创业就业基地范围,开展外籍人才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评价,为外籍人才在厦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强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与15所知名高校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建10个福厦泉自创区协同创新平台项目,启用闽西南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

      (八)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提供坚强保障。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有序组织整改。压实主体责任,持续正风肃纪,不折不扣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配合及反馈问题整改。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争创模范机关,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持续加强和完善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网络安全等工作的制度机制建设和阵地管理。落实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把争先、争优、争效的要求充分体现在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三、2024年工作重点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紧扣“四个一”科技创新工作重点,持续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2024年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3.4%,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0家。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科技创新组织力量。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精神,做好科技部门机构设置谋划工作。推动建立市委科技委员会工作机制,组织厦门科学城管委会等专项工作力量,统筹全市财政科技资金、科技创新政策,确保重大任务有序推进落实。

      (二)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培育研发产业,加快引育一批顶尖人才团队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小试中试平台,建设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提升创新策源功能。打造标杆孵化器,提升科学城I号孵化器,加快建设Ⅱ号孵化器,策划Ⅲ号孵化器。优化“创新飞地”建设布局,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科技和产业交流合作。举办第二届“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

      (三)全面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实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大力推动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优化研发布局、提升创新能级,策划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支持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电子化学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优化重组。

      (四)推进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苏颂行动。推动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等已落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洽谈新一批项目。健全新型研发机构分类建设、分类支持、分类考核机制,构建建设经费、运营经费、资本金投入等多元化支持方式,提升引进培育效率。

      (五)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1条措施,支持建设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内部研发机构,鼓励产学研合作、转化应用高质量科技成果,提升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覆盖率,促进加快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链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推进实施“国企培羽”专项行动,支持国有企业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布局新赛道。推进“技术源头掘金”行动,赋能电力电器、运动器材、水暖厨卫等传统优势产业。

      (六)加大未来产业培育力度。健全市、区共建机制,聚焦氢能与储能、前沿战略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依托高校院所、省创新实验室等优势研发力量,持续探索“学科+产业”新型创新模式,培育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策划、推动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未来产业园启动建设。加快推进环厦门大学科创谷、集美创新街区建设。搭建“科学城研发孵化-产业联动区转化加速”的产业联动机制,促进火炬高新区、省级海洋高新区、厦门生物医药港高质量发展。

      (七)深化科技管理服务创新。推进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拨投结合”新范式支持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扩大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规模,做强做大科技信用贷款等科技金融产品。持续优化科研组织形式,引导企业提出“真”技术需求形成科技计划攻关任务,扩大“揭榜挂帅”等新机制项目比重。创新支持模式,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在厦落地转化。

      (八)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加快建设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加强与港澳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支持境外知名高校院所、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科技合作组织来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350200003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5号闽ICP备20014390号-1

      地址:厦门市虎园路2号 邮编:3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