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5-03-00-2023-001
    • 备注/文号:厦科〔2023〕8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3-01-29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重点的报告
    时间:2023-02-01 11:30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一、总体进展

      市委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部署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厦门科学城建设成效初显,省创新实验室成果转化取得重要进展,新引进落地6家新型研究院,“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超过3.2%。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1.9%。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家,增量再创新记录。生物医药产业产值预计首次突破千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2022》显示,厦门上升12位,首次入围全球百强科技集群。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布局,开拓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局面。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挂帅的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推进厦门自创区、创新型城市等建设。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编制实施方案,系统谋划未来5年科技创新发展目标、路径,聚焦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生态等四个方面,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拓展完善创新发展格局,厦门科学城加快建设,火炬高新区争先进位,争创并获批建设省级海洋高新区,厦门生物医药港提质增效,初步形成四大科创“引擎”并进驱动城市发展生动局面。

      (二)打造重大战略载体,全面推进厦门科学城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编制厦门科学城《总体概念规划》和《发展战略规划》,出台加快科学城建设12条,全面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建立项目储备库,入库“高研值”项目150多项,其中厦门市创新生物医药研究院、厦门数字工业计算中心等50个项目落地。完善产业育成功能,加快建设科学城I号孵化器、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创业赋能平台,揭牌全市首个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启用首个“创新飞地”-厦门科学城(北京)创新成果培育基地,初步构建“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专业园区+创新飞地”孵化培育体系。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科学城“三谷”、I号孵化器等核心园区载体已注册入驻各类企业超过1400家。

      (三)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4+4+6”现代产业体系,整合优势研发力量,支持建设省创新实验室、争创国际大科学计划,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及优化重组,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核”。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已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项关键技术,转化专利32项,自主孵化创办15家科技型企业。翔安创新实验室研发出全世界品种最齐全的新冠病毒系列检测试剂,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获批紧急上市使用,九价宫颈癌疫苗正开展国内三期临床试验。海洋省创新实验室加快争创步伐。“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已于2022年10月13日正式启动前期工作。支持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等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或筹建,重组建设高端电子化学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辅导1600多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现净增超过8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3600家。加强政策激励,拨付企业研发费用补助资金5.34亿元,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相关税收减免91.32亿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费用251.55亿元,同比增长24.24%。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实施73项重大技术攻关、协同创新等重大科技项目,支持115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12月,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420.22亿元,同比增长6.35%;其中708家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0%,388家企业同比增长超过100%。新增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A股上市、4家过会,占全市新增上市或过会企业85.7%。

      (五)推动创新资源集聚,促进未来产业加速成势。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工作机制,明确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等六大未来产业。编制《厦门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新引进“腾讯优图AI创新中心”等6家新型研究院,建设柔性电子、元宇宙支撑技术与场景驱动两家创新联合体,组建42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认定11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培育107家未来产业骨干企业。近三年,已累计引进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华为等20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研究院项目,培育176家未来产业骨干企业、64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初步构建未来产业创新体集群。

      (六)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和水平,新引进“厦门九体医学与治未病大数据研究院”等2家院士领衔的新型研究院,建设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培育5家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分中心、12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强化政策引导,投入2.19亿元奖补资金,支持152个临床研究及产业化等项目,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连续三年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厦门生物医药港在中国生物中心发布的“2021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排行榜”榜单中,综合竞争力提升到第10位,成为3家医疗器械具有特色的园区之一。2022年,预计生物医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新培育1家产值超百亿企业。

      (七)加强创新制度供给,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动力。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围绕项目及经费管理、伦理诚信、监督评价、创业孵化等出台系列管理办法,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健全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聘请30位顶尖专家为厦门市科技顾问。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遴选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等4家市属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探索科研管理新机制,支持颠覆性原创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持续优化外籍人才服务管理,设立“国际留学人员创业就业基地”,率先全国开展外籍人才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评价试点,“‘四个一’构筑外籍人才集聚高地”做法入选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八)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迈向更高水平,新培育10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估优秀,占全省50%。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新增发放科技信用贷款、科技担保贷款等科技贷款24.84亿元;组建厦门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采取“子基金+直接投资”相结合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首批参股设立10支子基金,总规模超过23亿元。设立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432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出台《厦门市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建设15个科技特派员专项创新服务载体。促进技术成果交易,全年登记技术交易合同7271项,成交金额134.2亿元,占全省46.36%。支持企业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71项,同比增长44.5%,相关项目预计可为企业带来年销售收入590.4亿元。

      (九)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保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创模范机关。做好思想政治和教育工作,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加强和完善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网络安全等工作的制度机制建设和阵地管理,勇于与政治谣言和不良信息作斗争,为科技创新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落实主体责任,坚决防范科研管理中的不正之风,完成中央巡视、省委巡视整改,高标准抓好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

      三、2023年工作重点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培育未来产业,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力争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3.4%,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为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打造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完善并争取尽快出台《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苏颂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6年)》(以下简称《苏颂工程》)。推动实体化运作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公开发布《苏颂工程》,打造科技创新“一号工程”。

      (二)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组建“厦门科学城指挥部”,协同推进莲河片区开发建设与同集片区优化提升。启动建设“苏颂”系列新型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加快建设I号孵化器,启动Ⅱ号孵化器建设,策划Ⅲ号孵化器,布局若干“创新飞地”,举办“苏颂杯”系列创新创业赛事,加快硬核科技创业项目落地。

      (三)争取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等厦门优势特色领域,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海洋省创新实验室(筹)争取国家实验室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前瞻谋划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支持实施“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等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新争创若干全国重点实验室。

      (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启动企业千亿研发投入引领计划,出台专项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建立“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支持企业转化应用高质量科技成果,加快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年净增500家。实施“国企培羽专项行动”,支持国有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促进研发投入强度提升。

      (五)加大未来产业培育力度。依托在厦高校院所优势学科以及省创新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优势研发力量,推进柔性电子等创新联合体建设,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省市区联动共建若干未来产业科技园,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健全“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企业培育”的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启动“技术源头掘金”行动,挖掘遴选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成果,形成重大科技成果清单,服务精准项目招引。推进建设省级海洋高新区。

      (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科研院所管理机制,支持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发起设立或以财政性建设资金代持入股等方式建设运营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市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赋予省创新实验室更大的自主权和探索权。持续优化科研组织形式,扩大“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机制项目比重,探索财政科技资金跨区域使用机制。

      (七)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依托省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鼓励“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新型研发形态,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试点在若干重点产业领域遴选1-2名首席科学家,给予连续5年稳定科研经费资助,支持自主整合资源培养团队。探索柔性引进领军人才科研经费支持新机制。

      (八)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策划建设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孵化中心。联合火炬高新区等部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离岸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探索“海外孵化-国内加速”“海外研发-国内转化”等成果转化模式。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国际留学人员创业就业基地,探索更加便利的外籍专业人才执业等制度。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1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1月29日印发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350200003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5号闽ICP备20014390号-1

      地址:厦门市虎园路2号 邮编:3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