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83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116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24
张文惠委员:
《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经验推动厦门市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第20251159号)收悉。我局作为主办单位,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会同市工信局、发改委等会办单位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产学研融合能够打通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和商业化全链条,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纽带,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张文惠委员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借鉴其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提出了我市可加速布局大科学装置、树立产学研合作标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和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四个方面的建议,所提建议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我局认真梳理了相关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和工作推进情况,并提出了今后推动计划。
二、措施与成效
(一)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
紧密围绕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向,我市培育打造高水平创新策源地,布局建设嘉庚、翔安、鹭江3家省创新实验室以及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4家国家级智库机构,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数字领域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交易等领域建设8个赋能平台。嘉庚创新实验室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多项关键技术,百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建成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自主孵化31家科技型企业。翔安创新实验室国内首支九价宫颈癌疫苗正式上市,获批国家疫苗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探索建设主体企业化转型,突破传统财政投资模式,通过专项债、企业共建等多元化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支持人工智能融入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已在电化学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针对当前正发力推进的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等6个未来产业,支持厦门钨业、盈趣科技等9家龙头企业分别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吸引了超过129家企业、3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覆盖柔性电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8个领域。以“企业出场地设备+高校院所出人才技术”模式组建我市首批7家联合实验室,由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我市7家龙头企业牵头,与11家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合作共建,涵盖创新药械、基因与生物技术、储能、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我市重点产业领域。推进厦门大学高端电子化学品国家工程中心重组,与华为、中化国际、瓮福等头部企业合作,促进厦门大学和恒坤公司成立先进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为集成电路半导体等产业发展提供适配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支持。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应用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势能快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出台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转化应用高质量科技成果,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向企业集聚。引进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南兴装备等30余家国字号大院大所、头部企业来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十四五”以来,累计支持建设340家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86家企业技术中心,组织600多项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等项目,实施1775项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24年底资格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4735家,占全省30.96%。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均居全省首位。大博医疗、瀚天天成、天马微等6家企业成长为链主企业。海辰储能成长为全市首家独角兽企业。
(四)搭建厦门科学城产业育成体系
初步搭建形成“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全链条产业孵化服务体系。引进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蓝威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揭牌,第一支社会资金发起设立的概念验证基金开始投用,首批7个专业领域概念验证中心和2个概念验证项目正式签约。科学城Ⅰ至Ⅲ号孵化器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累计入驻项目超过150个。全市首个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建成投用,入驻中试及产业化项目20余个。银城智谷等核心园区累计注册入驻企业和机构超过2000家。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我市在推动产学研融合上取得一定进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不足,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导向与产业需求存在衔接不够紧密,市场化、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生态仍不完善。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嘉庚创新实验室推进海洋绿氢制储综合应用示范,申报氢能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翔安创新实验室优化研发布局,加快水痘减毒活疫苗、溶瘤病毒抗肿瘤药物等临床研究。推进鹭江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平台建设,创新资金投入模式和建设运行机制。发挥国家集成电路、医学攻关2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作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
二是提升厦门科学城创新“引擎”功能。加快洽谈武汉大学“珞珈时空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项目,争取尽快落地。培育标杆孵化器,持续举办“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试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计划,系统提升科学城I号孵化器能级,加快建设Ⅱ号、Ⅲ号孵化器。推进建设环厦大科技创新圈,策划集美创新街区,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及新材料等领域未来产业园建设,促进在厦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探索“学科+产业”新型创新模式。
三是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优势研发机构等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组织联合攻关及科技成果中试和应用示范。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地位,支持建设企业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等内部研发机构。健全梯次培育体系,加强市、区政策协同,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专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建设。支持国有企业推进研发准备金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快速提升。
四是营造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支持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公共技术服务等平台。依托“鹭创通”平台,整合科技成果、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政策等资源,提供“科技全景图”数字展示、技术供需智能对接、政策精准推送、科技服务商城等应用服务。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早期资本支持,探索优质转化项目推荐激励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应对指导机制。持续推进跨岛发展战略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完善岛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岛外各区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打造更加开放、包容、协同的创新生态。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王 达
联 系 人:杨国宁
联系电话:0592—2027035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