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82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115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24
姜春海委员:
《关于鼓励利用企业现有场地设备打造新材料小试中试基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提案》(第20251044号)收悉。我局作为主办单位,会同市工信局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新材料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小试中试基地建设是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的关键环节。提案的建议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思路。我局高度重视,对提案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梳理了相关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和工作推进情况,并提出了今后推动计划。
二、措施与成效
(一)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明确对小试中试平台纳入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对企业自主建设的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按设备投入的10%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助,并纳入市技术创新基金支持范围。市工信局积极配合省工信厅牵头起草的《福建省中试服务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开展有关研究,为下一步加快建设高质量、高水平中试平台做好准备工作。
(二)推动中试平台建设
我市聚焦产业需求,按照“政府主导搭建,市场化运作管理”的原则,先后在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态环保、软件信息等领域,通过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资助方式建设了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6个,其中新材料领域5个。这些平台拥有成体系的软硬件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具备相关行业背景和认证资质等基础条件,并开放资源为我市企事业单位提供概念验证、检验检测、技术研发、工艺优化、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此外,我市引导和支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通过自建或共建形式建设中试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向工信部推荐了前沿材料、石化化工等两家新材料领域平台申报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
(三)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机制
出台《厦门市支持联合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引》,鼓励建设联合实验室,以“企业出场地设备+高校院所出人才技术”模式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明确知识产权与收益分配机制,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建立人才共育机制,设立企业导师制解决产业化技术难题。盘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引导企业开放闲置场地设备,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深度对接。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当前,我市已形成特种金属及功能材料、光电信息材料、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碳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同时也集聚了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材料研发力量和研发企业,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试环节仍存在短板。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推动小试、中试基地建设发展,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利用好现有各类创新平台的中试创新资源,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持续推进各类中试平台开放共享,聚焦新材料产业,提供前期成果试验验证、中期中试熟化、后期批量化生产检测认证等全流程服务。
二是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面向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早期资本支持。探索优质转化项目推荐激励制度。完善技术创新基金,将符合国家规定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验证平台等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将符合条件企业的融资成本从2%每年降低至1.5%每年。
三是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建设小试、中试基地、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产学研协同平台,支持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检验检测能力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深化产学研检融合,全力推进我市中试平台高质量发展。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王 达
联 系 人:杨国宁
联系电话:0592—2027035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