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77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108号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16
洪昱斌委员:
《关于加快推进厦门市中试研发平台建设的建议——创新驱动,中试引领,助力厦门高质量发展》(第20254089号)收悉。我局作为主办单位,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会同市教育局、工信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等会办单位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中试研发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其建设水平的提升将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对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案指出的建议,为完善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思路。我局会同各部门,认真总结现行工作成效,并提出今后推动计划。
二、措施与成效
(一)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明确对小试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纳入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对企业自主建设的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最高按设备投入的10%给予补助,并纳入市技术创新基金支持范围。市工信局积极配合省工信厅牵头起草的《福建省中试服务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开展有关研究,为下一步加快建设高质量、高水平中试平台做好准备工作。
(二)布局制造业中试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市工信局聚焦汽车、电力设备、人工智能等方向,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自建或共建形式建造制造业中试平台,为行业提供前期成果试验验证、中期中试熟化、后期批量化生产检验认证等全流程服务。2024年推荐12个制造业中试平台上报工信部,5个行业类中试平台上报省厅。市科技局着力围绕产业需求,按照“政府主导搭建,市场化运作管理”的原则,先后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态环保、软件信息等领域,通过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资助方式建设了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计37个,在建尚未验收的平台9个。46个平台中,在机械装备、空天技术等领域建设中试平台5个,近两年为150余家单位提供各类中试服务近900次。
(三)鼓励高校建设中试研发服务平台
在厦高校积极对接厦门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覆盖重点产业领域的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联合共建了“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已有多项技术在平台完成中试验证,并在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累计为6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了100余项技术服务,签订各类技术服务合同66项,同时平台承担了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为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提供了实训场地。厦门大学“低空经济产业中试服务平台”、厦门理工学院“绿色智能清洗技术中试服务平台”、华侨大学“化学(生物)工程产业化中试服务平台”、集美大学“集美大学海洋生物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23个中试平台被列为《福建省中试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8年)》建设意向单位。
(四)建立运营评估管理机制
出台《厦门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对包括中试研发平台在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予以支持、引导和规范。市科技局自2020年起每两年对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平台进行绩效考核,对考核优秀、良好的平台按考核年度技术服务收入实际发生额的15%给予最高150万元、100万元绩效奖励,对绩效考核优秀且有提升改造需求的平台以市科技局计划项目形式给予最高500万元滚动支持。截止2024年底,已拨付平台绩效奖励金近4000万元,给予9个平台滚动支持经费4000多万元。
(五)构建中试平台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高校、大院大所、龙头骨干企业及社会各类机构参与平台建设。对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再投资于小试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科研和产业基础设施的,按照再投资金额予以1%奖励。探索“拨改投”模式,引导专项债、国企资本、社会资金协同投入,优化政府市场协同评价机制。二是发挥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作用。落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食药检院暨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等大型检验检测平台,全市共有228家检测机构提供专业支撑。组建涵盖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及材料、食品药品、机动车、司法鉴定、认证认可及其他共计7个领域的专家库队伍,共计240人,为全市5个检验检测机构性质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厦门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知识产权业务咨询、信息检索、交易撮合、政策兑现、维权援助等功能。截至2024年底,平台注册用户达5622个,托管企业超1400家,托管专利总量突破5万件。2024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突破50亿元(占全省超45%)。出台《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若干措施》,最高奖励100万元吸引高端服务机构和台湾人才。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已入驻十余家市场化服务机构。
(六)强化产学研协同研发平台建设
支持厦门钨业、盈趣科技等9家龙头企业分别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7家龙头企业牵头与11家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研发的国产二价HPV疫苗(馨可宁)、戊肝疫苗(益可宁)已通过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华侨大学近三年实现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在厦门落地转化,自主研发技术运用于厦门地铁、翔安国际机场、海沧海底隧道等重点项目,80项专利技术转化到凯纳石墨烯、亿联网络、厦门金鹭、厦门钨业、金牌橱柜等36家企业。厦门大学与厦门联通共建“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AI质检平台”,赋能工业应用。华侨大学与厦门亿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厦门形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完成“多模态智能视讯系统”,获得202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成果已成功转化,仅在亿联网络就已量产了亿联MeetingEye等系列产品,得到微软、腾讯会议等国外知名企业的认证和战略合作,在办公、教育等多领域多场景应用落地。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当前,我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试环节仍存在短板,市工信局已就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进行研究和落实。
下一步,我市将推动中试平台建设发展,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利用好现有各类创新平台的中试创新资源,强化全流程服务。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加大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中试平台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二是优化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以财政扶持“拨改投”方式,引导专项债、基金、国企投资、社会资本等支持中试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试平台评价体系,定期对中试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确保平台建设质量和效益。
三是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建设中试基地、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海丝学院等项目落地,强化“评—保—贷—投—易”全链条金融服务。推动检验检测能力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深化产学研检融合,全力推进我市中试平台高质量发展。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王 达
联 系 人:杨国宁
联系电话:0592—2027035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16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