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76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107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16
曾文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第20251066号)收悉。感谢您对厦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关心与支持,现就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和我市海洋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代表的提案聚焦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建设、中高端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体系完善,为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我局高度重视,在与代表进行沟通交流,仔细了解建议背景、主要诉求后认真研究,将在工作中积极吸纳接收并进一步完善。
二、措施与成效
(一)加快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重大平台布局有序推进。积极推进福建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鹭江创新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已于2025年1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将聚焦海洋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等四大研究方向,推动高水平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海洋三所通过部省市共建,以深海生物研究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学科,建设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及国家海洋生物基因与天然产品库。“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鲍鱼、大黄鱼、海带和紫菜等活体种质资源库。
2.创新载体体系不断完善。支持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每年为70家企业、240家高校院所提供5100余次服务,为全国涉海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研发创新、活性筛选、中试开发、检验检测等技术开发和公共服务,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的资源保障、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产学研协同机制逐步深化。2024年共补助涉海产学研项目9个,补助金额近180余万元,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技术融合;支持涉海高校设置海洋相关交叉学科,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机构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二)聚焦中高端产品研发,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1.核心产品集群初步形成。培育金达威、欧米克、蓝湾科技等骨干企业,形成以海洋生物制药、功能性食品为主线的产业链,辅酶 Q10、藻油 DHA、香兰素建成全球供应基地,海洋工具酶进入国际市场,抗菌肽、虾青素等一批生物制品实现产业化。
2.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4年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支持27项海洋科技创新项目,资助近200万元;出台《厦门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及实施细则,支持包括海洋药物在内的创新药械研发与产业化,2024年政策兑现50家企业100个项目,兑现金额1.12亿元。
3.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攻克“卡脖子”技术,近3年来新增涉海专利300余项,部分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逐步实现落地,如以食用海螺中提取的小分子化合物、海洋生物多糖和免疫蛋白等开发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的海洋保健品等。
(三)完善成果转化及支撑体系,打通产业堵点
1.强化专业化中试与转化平台支撑。依托海洋三所、厦门大学等构建的创新集群,重点打造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中间环节技术支持,形成“众创+实验+中试+生产”的孵化生态。
2.构建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拓宽成果转化资金渠道:落实企业研发费用补助政策,引导涉海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升级;深化科技金融结合,通过发放科技信贷资金、聚焦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举办科技资本对接会等,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成果转化。
3.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修订出台《厦门市产学研项目补助办法》,优化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项目扶持方式,赋予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引导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开展合作。推动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如依托“蓝色药库”创新载体,促进海洋三所、厦门大学等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仍存在短板:产业占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比重有待提高,企业以中小微为主、规模偏小;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仍显不足,海洋创新药物研发处于孕育期,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创新平台与产业链协同性需进一步增强。
(二)今后推动计划
1.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建设。
2.攻坚中高端产品。加大海洋药源勘探、筛选投入,重点培育海洋创新药物、基因工程制品等高端产品,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转移。
3.完善转化体系。进一步扩大中试平台服务范围,深化“产学研用金”协同,提升技术共享与成果转化效率。
领导署名:王达
联系人:诸姮
联系电话:0592-2021860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16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