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70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101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15
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厦门市加强生物医药产业要素供给的对策建议》(第20251078号)由我单位会同市委金融办、海沧区政府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案从完善产业链生态发展角度,加强人才招引政策支撑层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结合贵会提出的思路想法与部门职能,梳理了相关措施与成效,并将积极把建议吸纳入后续工作中。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厦门生物医药港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榜单”中位列第13位,连续6年进入15强,并连续3年被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评为医疗器械特色园区。截至2024年底,全市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已集聚从事研发生产及服务的企业1800多家,2024年全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营收超千亿元。
二、措施与成效
(一)构建错位发展新格局,全省首创全链条助力产业集聚发展生态
一是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构建了“一港多区、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以海沧区为核心区,市区共建厦门生物医药港,集聚发展创新化学药、医疗器械及体外诊断、生物医药服务、生物制品、高端保化品、前沿生物技术;翔安区重点发展医疗大数据、健康服务等大健康产业;火炬高新区聚焦培育智能医疗设备和细胞治疗领域;集美、同安区错位发展健康器材、健康护理产品、中医药产业;科学城片区布局培育和孵化未来产业。这种错位发展的模式,不仅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更构建了一个互补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为厦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市科技局作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链牵头部门,协调各部门、各区共同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如牵头并联合厦门海关、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建立“进境出境特殊物品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联合省市力量,举办医企手拉手、面对面等交流对接活动。今年4月,市科技局牵头,联合市财政、卫健、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制定出台《厦门市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推动建立三医联动服务机制,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同时推广海沧区企业“进不了窗口”事项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中心做法,将政府各部门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服务从产品挂网、政策解读到市场拓展等环节进行全面整合,全面服务生物医药企业需求。
三是推动省药监局在厦门生物医药港海沧核心区设立的“一站一部两中心”(福建省药监局厦门工作站、省药检院厦门工作部、省药品审评监测中心厦门分中心和药品审核查验分中心),生物医药企业12大项26个授权行政许可事项在“家门口”即可办理。截至2024年底,工作站共办理“两品一械”行政许可业务3586件,受理量实现连续4年稳步增长。
四是推动供应链服务产业链,建设全省唯一厦门生物材料特殊物品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口岸监管延伸、一站式通关流通、审批手续办理和全程冷链物流监控服务,实现生物材料通关效率提升和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全省首创开展进境出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优化进境出境特殊物品的全流程监管水平,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五是布局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资源共享。搭建了生物医药测试分析平台、化学创新药研发平台、外科医疗器械研发检测中心等1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此外,引进和支持莱必宜、传健生物、华西海圻厦门工作站等一批CXO机构,落实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支持CRO、CMO、CDMO等生物医药产业应用基础平台建设,培植产业好生态、快发展的良好产业土壤。
(二)多层次、多维度金融、政策支撑,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我市出台《厦门市扶持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2024年11月印发),引导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科技”,拓宽生物医药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二是市、区(管委会)协同,常态化开展“政金企”对接会,推动金融机构、产业资本与企业对接。3月22日在厦举办厦门生物医药“四链”融合产融对接会,深化厦门生物医药产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应用金融工具“创新积分”“企业创新税收指数”等创设“火炬积分贷”“火炬园区信用贷”和“新质贷”等信贷产品,更有“厦研保”为企业创新研发保驾护航。为包含生物医药企业在内的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融资、保障支持。
四是积极发挥市、区产业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不断扩大生物医药风险投资基金规模,构建符合生物医药企业特色的早中后期股权融资服务体系,以多层次的股权工具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五是产业政策不断升级。我市自2015年首次出台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此后多次修订升级,不断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和精准度,2023年出台的《厦门市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厦府规〔2023〕17号)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械研发和产业化扶持的力度,鼓励和支持我市医疗器械优势细分领域发展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兑现奖励资金8.56亿元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发展。
(三)持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配套政策,为厦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海沧区于2023年出台“国际一流人才湾区15条”,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青年人才、产业人才、科创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大力提升人才生态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给补贴”和“优生态”双管齐下,搭建灵活性更强、发展潜力更足的人才智力体系。目前,生物医药港已汇聚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550余人次,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团队,是全省首批产业人才聚集基地。
二是厦门市通过“群鹭兴厦”计划构建全方位人才体系,聚焦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13个重点产业领域,引进和培育特色产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精准支撑。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可享受专项政策支持,如研发资助、项目配套等,助力产业创新升级。同时,“双百计划”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分为创新个人和团队两类,并享受创业启动、场地配套等全方位扶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市级高层次人才认定则覆盖更广泛群体,通过ABC类分级评价,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综合服务保障,增强人才归属感。市区联动人才政策累加、多项政策协同发力,最高可补助近千万元。形成从产业紧缺人才到领军专家的梯度支持体系,为厦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校企多方共建创新联合体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我局明确支持医疗机构和高校院所、企业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目前已支持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牵头组建“厦门市心血管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支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厦门市肿瘤与衰老表观遗传转化研究联合实验室,支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厦门长庚医院和厦门宝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厦门市干(体)细胞研究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推动各主体协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应用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发展,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融资活跃度还比较低,缺乏关注生物医药领域早期项目的创投资本和政府主导的专项基金;产业生态仍需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企业各类中高端人才招引存在困难等。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持续完善产业生态环境。一是拓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未来将加强与交易所、区域股权市场、市区产业投资基金和证券公司等业务联动,支持优质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生物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推动各级各类国资基金、政府投资基金组建生物医药产业子基金,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优质项目支持。二是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修订和出台《厦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覆盖面,将医疗机构纳入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厦转化。
领 导 署 名:王 达
联 系 人:吴晓铭
联 系 电 话:0592-2021725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1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