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68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99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15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27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时间:2025-07-17 08:55

    邱兴亮委员:

      《关于多措并举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第20251027号)收悉。我局会同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对您的提案进行了认真学习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感谢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从科技型企业家培养、“科学家+企业家”平台优化、高素质中介服务机构打造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科技型企业家是具备高水平科学素养、杰出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创造商业价值的复合型人才。打造科技型企业家队伍、优化“科学家+企业家”平台、探索“科学家+企业家+”生态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科技强市建设。您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思路,我局会同相关会办单位对提案进行研究分析,认真梳理总结工作情况,根据提案建议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二、措施与成效

      (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深入实施国家、省、市各类人才计划,加大对各类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人才引进工作。嘉庚创新实验室人才规模超1400人,拥有十多位院士,全职引进产业领军人才5人,自主孵化企业31家,吸引社会投资近7亿元。翔安创新实验室人员共109人,其中双聘双跨37人、全职72人,2024年新增国家级人才2人,省级人才4人。鼓励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在厦设立研发机构,孵化培育科技企业支撑未来产业发展,厦门市新型研发机构共引进人才超868人,引进、培育及孵化企业149家,有效促进了厦门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

      (二)高标准建设厦门科学城,引进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近年来,我市重点围绕前沿战略材料、先进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领域,基于“拨投结合”模式先后引进多项重大项目来厦落地并取得积极成效。科学城核心园区累计注册各类企业和机构超过1800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渐显,引进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微球技术团队来厦设立中科海锐(厦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市区联合以财政资金“拨投结合”扶持方式共建低密度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研究院,组建了一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人”团队,重点开展低密度微球及其复合材料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开发、中试孵化和产业化。此外,我市还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康锐教授团队来厦共建蓝威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推进以“科研经费+资本金注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企业化新型研究机构嘉禾研究院,持续优化“科学家+企业家”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三)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家培养。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引进和集聚高层次人才来厦门创新创业。开展引进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围绕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引进一批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给予创新顶峰人才500万元、创新领军人才100万元、创新团队300万元工作生活补贴,补助资金50%用于改善人才生活条件,50%用于支持人才开展创新项目工作,对人才创业项目可按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支持,也可选择“拨改投”方式申请一次性股权出资,并享受政府投资基金超额收益的40%让渡或优惠回购价格。我市还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机械装备等领域,培育认定1000余人高层次人才、骨干人才及紧缺人才,4672人成功兑现重点产业人才贡献等政策奖励,兑现总额达6614.5万元;吸引和培育省级产业领军团队14个,兑现奖补资金3575万元,“以产引才,以才促产”成效显著。

      (四)强化企业科研组织主体地位,持续优化“科学家+企业家”平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市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或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攻关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制定高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标准。对企业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按其所获国家资金给予最高50%的配套支持。“十四五”以来,累计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350亿元,支持建设340家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86家企业技术中心,组织600多项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等项目,实施1775项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突破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量产技术、高品质氮化铝粉体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新培育245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占总数的51.81%、73.22%。大博医疗、瀚天天成、天马微等6家企业成长为链主企业。海辰储能成长为全市首家独角兽企业。

      (五)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探索“科学家+企业家+耐心资本”生态。整合设立科创风投基金群,开展投贷联动等模式,推动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规模,采用信用贷、担保贷方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并给予融资贴息和风险分担。在全国率先开发标准化、普惠性的研发保险“厦研保”,保障涵盖研发责任、设备损坏、研发失败费用等,实现“投一个保险,保多重安全”。2025年上半年累计发放科技信用贷款、科技担保贷款19.04亿元,惠及企业889家次。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首批8支子基金全面进入投资阶段,截至6月份,共投资26个项目,投资金额4.38亿元,主要投向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我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取得一定进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不足,如科技与产业融合基础还不够扎实,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仍然较缺乏,企业创新活跃度、研发投入有待提升,全社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比较少,等等。下一步我们将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一)加快出台“科技副总”政策。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遴选一批科技人才到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挂职“科技副总”,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保障,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二)加强科技型企业家体系建设。优化升级“群鹭兴厦”人才计划,持续完善“双百计划”拨改投扶持机制,完善容错、跟投、投贷联动、收益让渡等相关机制;完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各领域人才分层分类支持举措,更加精准有效集聚人才。

      (三)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家的金融支持。运用科技保证保险、科创增信子基金等多种政策性融资方式支持“科学家+企业家”平台建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利用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平台建设;持续创新“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基金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期待您继续关注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领导署名:王  达

      联 系 人:叶婷婷

      联系电话:2021855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1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隐私保护

      网站标识码:350200003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5号闽ICP备20014390号-3

      地址:厦门市虎园路2号 邮编:361003 中文域名:厦门市科学技术局.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