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67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98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15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110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时间:2025-07-17 08:53

    民盟界别活动小组:

      《关于20251110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高标准推进科学城建设》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经过几年的努力,厦门科学城累计布局3家省创新实验室、1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I至Ⅲ号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以及未来产业园,搭建形成“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创新飞地”全链条产业育成服务体系,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等一大批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接续涌现,硬核科技创业项目在此汇聚。厦门科学城已发展成为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来厦创新创业的“首选地”。您立足厦门实际,建议厦门科学城在产业端做“减法”、配套侧做“加法”,从打造原始创新力、产业培育、人才政策、配套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为高标准建设厦门科学城提供了重要参考。市科技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推动相关建议转化为具体措施并取得积极成效。

      二、措施与成效

      (一)关于聚焦重点产业,引进实力院所,打造原始创新力的建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三方整合在厦优势研发力量,聚焦能源材料、生物制品、海洋三个科学与技术领域,重点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鹭江创新实验室三家省创新实验室,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不断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核”。加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人才团队在厦门科学城建设蓝威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落地厦门科学城,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近3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牵引带动全国范围高校科技成果来厦转化。

      (二)关于建设原始转化、小试中试等配套载体的建议。在厦门科学城建设I至Ⅲ号孵化器,累计入驻项目超过160个,设立厦门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围绕光电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概念验证工作,挖掘优质成果,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厦门科学城转化落地。联合轻工集团建设全市首个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已入驻20余个中试和产业化项目,一期新建设10.2万平方米厂房空间2024年10月中旬投入使用。厦门科学城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厦门翔炬投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厦门科学城莲河片区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基地(半导体及新材料)、未来产业科技园(一期),打造96万平方米专业化产业空间,预计2026年底投入使用。

      (三)关于出台针对性的人才政策以吸引年轻人留下来的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将加强人才保障服务,完善市级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体系与工作机制,首次推动人才具备相应资格条件“免申即认”,以及允许骨干人才晋级市级高层次人才后,或有家庭成员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保障性住房购房户,原先购买的保障性住房按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转为人才住房。此外,开展引进首席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团队科研经费稳定支持机制试点。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进站博士后给予最长2年、每人每年最高15万元生活补助。连续举办三届“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大赛,并开设金砖赛道,前两届赛事吸引46项市域外获奖项目和人才团队来厦落地。

      (四)关于加大对重点产业资金扶持力度的建议。推动出台《关于支持厦门科学城建设增加产业投资基金返投认定措施》,对投向科学城内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项目的基金返投认定金额增加20%,引导超千亿规模的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参股基金向科学城投放。开辟科技金融功能区,布局建设“厦门科学城基金湾区”,引导股权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集聚,为厦门科学城内企业发展提供优质融资服务。目前,“厦门科学城基金湾区”已注册基金类企业58家,注册资本金93.91亿元。策划、推动设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厦门科学家基金和厦门科学城天使投资基金,定位为早期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扶持和引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造等领域硬核科技创业项目。

      (五)关于加大力度提升科学城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议。

      1.住房保障方面。按照分层次、全覆盖、租购并举的形式满足厦门科学城就业的各类人才。将面向本市高层次人才配售的人才住房体系从现有保障性住房体系分离,双规并行,安排地铁社区房源,销售价格按照市场评估价的45%确定。对符合申请条件的人才和在厦稳定就业无住房职工,可由单位集体申请的方式配租市级公共租赁住房,按照市场租金标准计租并予以30%的租金优惠。面向2021年1月1日后新在厦就业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提供“五折租房”优惠,租金补贴标准为集美每年6000元、同安、翔安每年5000元,最长保障期限可达5年,近年来,已为在厦门科学城周边的集美、同安、翔安工作的人才发放租金补贴1.28亿元,惠及青年群体4.3万人次。

      2.公共交通方面。通过完善公交站点布局、优化公交线路、加密高峰期公交频次等措施,逐步提升厦门科学城片区交通便利度,截至日前,途经智谷、云谷的公交线路有601路、636路、641路、650路、691路、765路、790路、M6等多条线路,其中M6、641路可接驳BRT潘涂站,765路可接驳BRT西柯枢纽站;途经厦门科学城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的公交线路有601路、650路、691路、790路;同时有463路、641路、755路等线路,辐射周边滨海西大道、同集路及岛内殿前、前埔等片区。片区内建设有BRT快速公交,K2、K5、K7等多条快线通向岛内和集美;两条在建地铁4号线和6号线加快推进,可串联三谷,连接厦门北站、翔安机场、同翔高新城等重要地标。同时,积极对接哈啰共享单车公司,推动厦门科学城环东片区共享单车落地。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方向

      当前,厦门科学城发展仍面临高能级创新平台较少、公共配套不够完善、产城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会同厦门科学城管委会各成员单位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协同机制,强化区域联动。优化厦门科学城管委会与各区、园区科技联动协作机制,完善“管委会+事业单位+平台公司”建设运营模式。构建“科学城研发孵化—全市域转化加速”产业孵化加速机制,加强与火炬高新区项目对接成果转化融合,协同争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二)构筑高能级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全力支持嘉庚、翔安、鹭江三家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和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厦门数字工业计算中心建设。大力培育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嘉禾研究院建设,推动珞珈时空研究院等项目落地。

      (三)优化孵化体系,提升服务能级。建设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及服务体系,推动厦门科学城Ⅰ至Ⅲ号孵化器能级跃升。强化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配套运营,加快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一期)、创新基地等专业载体。

      (四)拓展技术源头,畅通转化通道。策划在华中、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拓展“创新飞地”布局,高质量举办第三届“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持续开展“技术源头掘金”行动,构建多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加速高价值科技成果在厦门落地。

      (五)强化功能配套,提升服务品质。积极提升智谷、云谷、厦大科技园等园区服务配套。提升厦门科学城片区人才公寓供给,优化公交接驳体系,强化高峰期核心园区至BRT枢纽、地铁站的高频连接。

      再次感谢您对厦门科学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领导署名:王  达

      联 系 人:饶秀文

      联系电话:0592-2022068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1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隐私保护

      网站标识码:350200003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5号闽ICP备20014390号-3

      地址:厦门市虎园路2号 邮编:361003 中文域名:厦门市科学技术局.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