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66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97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04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07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时间:2025-07-12 09:41

    涂锦波委员:

      《关于加快厦门市未来产业发展的提案》(第20251007号)由我单位会同市发改委、工信局、数据管理局、火炬管委会等单位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未来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2019年8月,市科技局就前瞻布局启动“未来产业培育工程”。2022年7月,厦门市加快统筹推进“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前沿战略材料、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您在建议中系统分析了未来产业背景及我市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创新空间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于下一步推动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措施与成效

      (一)关于支持建设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市围绕未来产业部署创新链,整合优势研发力量,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核”。目前,全市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含参与共建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家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策划建设了能源材料、生物制品、海洋等3家福建省创新实验室;引进大院大所名企来厦设立18家研发机构;推动建设783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支持建设239家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中试验证平台,围绕汽车、电力设备、人工智能等方向,向工信部重点推荐厦门金龙商用车安全与节能技术中试平台等12个制造业中试平台;启动建设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等,初步构建未来产业创新集群,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二)关于建设科学城促进协同创新发展

      厦门科学城紧扣“科、产、城、人、用”融合发展目标,通过强化空间布局、深化产业协同、加速载体建设,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在空间布局上,科学城形成环东、莲河两大片区协同发展格局,规划总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环东片区(覆盖同安、集美部分区域)聚焦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育成,致力打造产业技术一体化创新高地;莲河片区正抓紧构建“环厦大科技创新圈”。在产业布局方面,环东片区集聚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莲河片区发挥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创新策源优势,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在载体建设方面,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累计入驻118个科技型企业和机构;Ⅱ号孵化器重点对接长三角地区以及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等成果转化项目,启动一年来累计新增落地科技型企业和机构28家;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一期投入使用,累计入驻20个项目;未来产业创新基地、未来产业科技园一期已经动工。同时,火炬高新区全力争取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紧密我市创新赋能机构,加快构建企业出题、实验室和高校研发、创新联合体中试、园区载体承接、企业量产的创新体系,强力赋能我市产业发展。

      (三)关于规划建设科创及产业空间

      2025年,我市开展产业攻坚行动计划,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22个重点细分领域开展产业图谱编制工作,包括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氢能、新型储能、创新药械、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空天开发、前沿战略材料等未来风口产业,通过产业链分析,进一步梳理各领域产业空间,推动精准招商,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同时,市发改委积极指导各区(开发区)利用创新模式拓展新产业空间,以盘活存量产房,低效用地再开发再利用等方式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印发实施《厦门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的发展格局。依托火炬高新区等产业载体,完善项目对接、技术筛选、成果孵化、人才培养、评价奖励等机制,充分调动企业、高校、人才、金融等各方积极性,推动更多成果落地转化。

      (四)关于加快突破未来产业核心技术

      构建未来产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扶持机制。聚焦未来产业领域,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前沿技术研究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实施一批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项目,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支撑。突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近两年共支持400项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等项目;尤其是2023年以来聚焦未来产业领域,策划实施未来产业领域55项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加快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化共性问题,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协同攻关任务。2024年咪咕新空数实融合内容生产平台、厦门大学通用人形机器人、福建电子口岸基于AI和视觉的港口龙门吊智能化系统等3个项目入围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承担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等,30个项目入选国家、省级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我市未来产业发展还存在着高能级创新平台偏少、产业发展空间等配套不够完善、产业应用场景不够丰富等问题。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健全“源头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强化源头动力支撑。提升嘉庚创新实验室能级,加快建设翔安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加快建设环厦大科技创新圈、集美创新街区,在厦门科学城实施创新挑战计划,以半导体装备和材料为切入口,由龙头骨干企业、科研机构牵头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及重大装备,为未来产业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二)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瞄准关键环节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提升未来产业策源力。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攻克一批对厦门未来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为加快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三)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涵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转移交易、孵化加速的全链条未来技术成果转化体系,支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推广,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示范产品。聚焦未来产业领域,推动应用场景示范,促进成果、技术的“熟化”转化。

      (四)放大图谱招商作用。依据产业图谱梳理的重点发展方向、强链补链换环节、重点招商目标,做好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工作,在人工智能、创新药械、新型储能、深海空天等细分赛道招引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构建未来产业生态。

      (五)统筹要素保障支撑。适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完善重点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优化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人才支撑保障。支持完善适配性的空间、资金等要素保障,形成新质生产力。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王达

      联 系 人:李根

      联系电话:2050107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7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隐私保护

      网站标识码:350200003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5号闽ICP备20014390号-1

      地址:厦门市虎园路2号 邮编:3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