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60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90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6-20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13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时间:2025-06-23 09:39

    蔡庆丰等代表:

      《加强平台和载体建设助力厦门发展新质生产力》(第20251013号)收悉,由我单位会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资源规划局及自贸委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感谢提案代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从城市空间、产业布局等方面分析我市在探寻产业变革拐点和抢抓产业破局机遇方面的挑战,提出通过培育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园区建设以及产业园区创新链升级等建议,对我市进一步做好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园区载体工作很有启发和帮助。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高度重视重大科研平台及园区载体建设,完善创新政策扶持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我局会同相关会办单位对提案进行研究分析,认真梳理总结工作情况,并根据提案建议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二、措施与成效

      (一)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质量和水平。市科技局牵头起草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围绕增强区域创新策源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创新“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支持体系、营造更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等四个方面提出16条强有力措施,提出“拨投结合”新范式支持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等一批创新举措,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局面。配套出台建设联合实验室、培育未来产业骨干企业、管理技术转移机构等系列实施细则,加快政策落地见效。

      (二)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支撑未来产业发展战略科技力量。嘉庚创新实验室联合天马微电子创建全市首家福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研发出面向万米深海应用的高精度温盐深传感仪器,累计孵化31家科技企业,吸引社会投资近7亿元;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技术成果在天马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落地转化。翔安创新实验室一期投入使用,新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牵头研制的全球首个鼻咽癌诊断试剂上市,研发的九价HPV疫苗获批上市。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立项启动,通过专项债支持建设经费6.51亿元。

      (三)高标准建设厦门科学城,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健全“管委会+事业单位+平台公司”建设运营模式,专班运行科学城管委会办公室,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各方力量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渐显,中科海锐低密度空心玻璃微球技术累计创造营收超过5000万元,蓝威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揭榜厦门双瑞风电“超长柔性叶片可靠性设计”关键技术难题。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立项启动。科学城Ⅰ号、Ⅱ号孵化器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和机构超140家,Ⅲ号孵化器启动建设。全市首个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一期投入使用,未来产业园(半导体及新材料)等加快建设,首个“创新飞地”—厦门科学城(北京)创新成果培育基地正式签约。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出台实施方案,打造“环厦大科技创新圈”。科学城已发展成为全市创新品牌、全省创新典型。

      (四)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载体。市工信局出台《厦门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9年)》,聚焦2—3个主导产业,规划布局电力电器、轻工视讯等8个特色产业园,构建产业集聚、承载力强、辨识度高的特色产业园体系。目前海沧半导体产业基地、思明智能终端一期等6个特色产业园已投用并开展招商。印发实施《厦门市深化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目前全市已选取同翔高新城、软件园三期等11个园区作为标准化建设试点园区,重点开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园区循环化改造、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园区运营主体服务能力提升等工作。海沧台商投资区和集美台商投资区2个园区,金砖数字工业智谷、同翔高新城、祥平西产业园、翔安工业园区巷北四期B地块等4个园区分别被列为新一轮省级、市级重点建设园区,加快推进海沧融技智能卫浴产业园、天马第8.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等34个园区重点项目建设。

      (五)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加快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厦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规定》《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从促进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支持技术转移机构、激励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技术市场发展、优化成果转化环境等方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院所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速专利等成果转化,支持高校院所采用“先使用后付费”“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等模式转化科技成果。推动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承担的“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项目立项,总资助金额300万元。相继成立了厦门市汇智概念验证服务中心及厦门中关村硬创空间中试检测服务平台。厦门市汇智概念验证服务中心重点围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等6大未来产业赛道,验证及转化一批突破性的创新技术成果。厦门中关村硬创空间中试检测服务平台一期规划建设了7000平方米中试检测实验室,将为我市医疗大健康、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相关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策划推进富勒烯应用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切实提高土地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一是在工业园区合理规划工业生产必需的商业服务业、科研、仓储、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用设施等用地,促进复合利用、职住平衡,发挥整体利用效益。二是支持工业用地内配建用地面积不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且建筑面积不超过工业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5%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三是位于产业园区中的工业用地,可以将配套建设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占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上限由7%提高到15%,建筑面积占比最高上限可达30%,提高部分主要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四是工业用地内允许配套建设工业生产必需的研发、设计、检测、中试设施,可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之外计算,且建筑面积不超过工业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5%。五是推进混合产业用地成片综合开发,将第4代通用厂房、软件研发、中试车间进行混合布局,支持工业制造、软件研发等多领域产业用地与商业服务业、保障性租赁住房、文化体育等配套用地同宗混合出让。六是通过土地用途清单制管理模式改革,探索混合产业用地土地用途灵活转换机制。

      (七)打造一批标杆园区,培育具有品牌效应的产业。一是推动中国(厦门)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建设。厦门航空产业园已建成投用,总产业用房面积约18.4万平方米,已有12家企业入驻,其中8家企业购买厂房、面积约28000平方米,4家企业租赁厂房、面积约9000平方米。太古发动机已建立CF34-10A发动机现场支援能力和GP7200发动机高压涡轮模块维修能力,正在建设CF34-10A发动机快修能力;新科宇航已建立CFM56-7B 、CFM56-5B发动机维修能力;霍尼韦尔新增C919飞机燃油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维修能力;太古飞机已与中国商飞下属的客服公司签署协议,正在建设C919飞机维修能力。二是推动“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建设。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依托厦门科技产业化集团,提供EDA工具、设计服务、晶圆代工、集成电路保税流片、失效分析、封装测试、集成电路人才培训等各类专业性公共服务。截至2024年底,培育集聚了集成电路企业227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小巨人3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上市后备企业4家。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联动。健全市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工作机制,统筹全市财政科技资金、科技创新政策,保障科技创新引领工程重大任务落实。研究编制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完善“科学城研发孵化—全市域转化加速”的产业输出机制,加强厦门科学城与火炬高新区的项目对接、成果转化融合,争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二)提升厦门科学城创新功能。加快洽谈“嘉禾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项目,争取尽快落地。培育标杆孵化器,建设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试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计划,系统提升科学城系列孵化器能级。高质量举办第三届“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推进建设环厦大科技创新圈,策划集美创新街区,推动生物医药、半导体及新材料等领域未来产业园建设,促进在厦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

      (三)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优化提升省创新实验室管理机制,健全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引体系,打造高水平创新策源地。支持嘉庚创新实验室做好建设验收工作,推进海洋绿氢制储综合应用示范,策划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与集成封装G6面板中试线。推动翔安创新实验室组建科技发展基金会、成立科技公司,加快水痘减毒活疫苗、溶瘤病毒抗肿瘤药物等临床研究。推进鹭江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平台建设,争取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落地。

      (四)推进要素保障产业集聚。发挥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指导和部署作用,开展算力情况摸底统筹,加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供应链、新材料研发等方面的应用;落实厦门市重点产业骨干人才项目实施办法,推动出台相关新兴产业专项政策,优化空间、资金等要素供给;持续优化新型储能、氢能等产业图谱,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五)推动创新融合,进一步增强发展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争取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厦门中心落地,推动中南大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国际光学创新中心等落地。围绕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细分领域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修订完善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持续挖掘“独角兽”、国家级高企等创新主体,策划并推动企业牵头建设行业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等。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继续推动“数字+”专业园区建设,建好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加快推进福建省(厦门)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策划开放无人驾驶、智慧安防等应用场景。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王达

      联 系 人:陆欣

      联系电话:2053928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6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市政府督查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隐私保护

      网站标识码:350200003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5号闽ICP备20014390号-1

      地址:厦门市虎园路2号 邮编:3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