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55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78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5-09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第0260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时间:2025-05-12 08:38

    沈剑云委员:

      《关于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第0260号)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近年来,我市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代表的建议内容对于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局将积极予以吸纳借鉴。

      二、措施与成效

      1.推动企业、高校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为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厦门市科技局于2022年5月印发、2023年3月修订《厦门市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指引》,旨在推进龙头企业或医疗机构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组建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的创新联合体,不断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截至目前,我市已在柔性电子、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8个领域复制推广组建了9家创新联合体。

      2.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省创新实验室等共建联合实验室。2024年6月,市科技局印发《厦门市支持联合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引》。联合实验室是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首批厦门市联合实验室由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我市龙头企业牵头,与11家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合作共建,涵盖创新药械、基因与生物技术、储能、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我市重点产业领域。

      3.持续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围绕“4+4+6”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切切实实为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芯片研发和软件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难题,自2023年以来共立项支持18个“揭榜挂帅”项目,资助总额约7531万。如厦门鸿鹭联创工具有限公司的“高性能PCB印制电路板微型刀具”项目实施后,产品寿命提高200%以上,整体工序成本节约35%左右,新增销售收入5200多万元;厦门三圈电池有限公司联合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开展“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正极的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目标产品有望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4.开展产学研项目补助相关工作。2021年厦门市科学技术局修订印发《厦门市产学研项目补助办法》。政策出台以来共补助产学研项目402个,总补助金额6688.41万元。办法的出台对进一步激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面向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科研,以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开展产学研合作,确保项目发挥实效。同时进一步激发企业攻关意愿,帮助企业提升科研能力、解决技术难题。

      5.设立中国科学院STS计划厦门专项。厦门市科学技术局与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签订福建省中国科学院STS计划配套项目厦门子专项协议,通过联合省、市科技资源共同支持厦门本地企业和中国科学院所属各研究所开展科技项目攻关,整合优势科技力量推动厦门市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厦门市高质量发展。子专项自2021年实施以来,共推动中国科学院系统61项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总资助金额5040万元。

      6.积极推进与高水平高校院所交流合作。2024年以来,市科技局领导带队多次拜访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推动我市与高校院所在人才交流、创新合作及产业化项目等方面加强合作。2025年3月,天津大学校长来厦调研厦门市脑机接口与智慧健康创新研究院、盈趣科技产业园,进一步夯实校地合作关系;目前市科技局正积极推进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市校合作协议签订工作。

      7.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在厦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加速推进与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大等10所高校的交流合作,与武汉大学徐红星院士团队签署合作共建“武汉大学厦门集成电路研究院”意向协议,与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协议合作共建“武汉大学海峡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中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在厦设立技术转移机构。

      三、今后推动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强化“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导向,推进校企间科研合作,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实验室,优化科技计划攻关任务凝练机制和项目组织方式,提高“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机制项目比重。探索以定向委托或定向择优等形式确定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组织化程度高的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激励制度,鼓励在厦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探索“学科+产业”新型创新模式。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孔曙光

      联 系 人:杨国宁

      联系电话:0592—2027035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5月9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市政府督查室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隐私保护

      网站标识码:350200003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5号闽ICP备20014390号-1

      地址:厦门市虎园路2号 邮编:3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