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45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74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5-09
林德洵代表:
《关于加快厦门科学城发展提升产学研融合的建议》(第0301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产学研融合是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合作与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产业升级的一种创新模式。您在建议中提出完善创新扶持和激励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构建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等措施来全面提升厦门科学城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科、产、城、人、用”高度融合的国际一流科学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收到建议后,市科技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推动相关建议转化为具体措施并取得积极成效。
二、措施与成效
(一)关于完善创新扶持和激励机制的建议。近年来,厦门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厦门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厦门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厦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关于印发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1.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方面。一是资金扶持力度大,对总投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型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最高1亿元资金支持。小试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纳入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的,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支持。二是奖励方式多元化,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新购科研仪器设备给予50%后补助,最高补助5000万元;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所创办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20万元奖励;重大研发机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对获批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给予一次性3000万元奖励,考核优秀的每年追加500万元运营经费支持。联合组建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分别给予3000万元或1000万元一次性奖励。
2.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方面。一是认定奖励丰富,新设立且经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按不同级别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国家级最高100万元、省级最高30万、市级最高20万。孵化器经审核批复的新增孵化面积按每平方米2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300万元。专业孵化器内配套建设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购置的单台(套)价值在30万元及以上的公共仪器设备,按照购置设备金额的30%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专业孵化器累计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二是孵化成果奖励,在孵或当年毕业企业首次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按照每家20万元的标准给予孵化器一次性奖励,每家孵化器每年最高奖励200万元。三是赛事补助支持,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举办面向全市或国内外的创新创业大赛。对经备案的创新创业大赛,按照大赛实际路演项目数给予补助,单场参加路演项目数达到30个的,补助20万元;每增加一个路演项目,给予2000元补助;每年每家孵化器最高补助50万元,各类财政补助之和最高可达大赛实际发生费用的50%。
3.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一是鼓励积极申报。对于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于资格有效期内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首次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再给予2万元奖励。二是激发创新活力。对于申报上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大于200万元(含)的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在第一项政策基础上,再给予10万元奖励。三是强化培育孵化。对于资格有效期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孵化一家首次通过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且持股比例不低于30%的,根据实际投入、技术支持情况等因素,给予20万元奖励。
(二)关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建议。一是积极构建孵化培育体系。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创新飞地”全链条产业育成服务体系,为产学研各方提供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化的一站式服务,促进了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对接。二是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引导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在厦门科学城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新引进落地厦门国创中心先进电驱动技术创新中心、蓝威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等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链接转化了一批科研机构、企业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三是建立重大科技成果储备库。注重科技成果储备与分类挖掘,科学城Ⅰ至Ⅲ号孵化器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累计入驻项目超过150个;全市首个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建成投用,入驻中关村硬创空间中试检测服务平台等中试及产业化项目20余个;厦门科学城(北京)创新成果培育基地累计导入“眼科手术机器人”等项目11个,储备项目20余个,已成为我市对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资源的重要平台。
(三)关于构建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议。一是支持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引进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等知名组织、机构到科学城设立技术转移类机构,牵引、带动北京、上海等地优质科技成果来厦落地转化。二是探索国有企业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出台《厦门市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管理制度(试行)》《翔安南部片区开展国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方案》等政策,以火炬集团为试点,支持在科学城莲河片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三是持续拓宽科技成果来源。瞄准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挖掘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推进“技术源头掘金”行动,联合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组织“源行计划”—高校科技成果对接活动。连续两年举办“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面向全球遴选硬核科技创业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来厦落地,共吸引十多个国家835个项目报名参赛,60个项目获奖,其中46个获奖项目落地厦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经过几年的努力,厦门科学城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科学城建设起步不久,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还存在高端创新平台不足、产业承载空间不够、未来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会同厦门科学城管委会各成员单位,加强联动,进一步提升产学研融合水平,加快推进厦门科学城建设。
(一)健全协同联动合作机制。完善厦门科学城管委会办公室与各区、指挥部、国有企业协同联动机制,搭建“科学城研发孵化—全市域转化加速”的产业协同联动模式,鼓励、引导科学城孵化的技术、成果、项目、企业在联动区落地转化,提升厦门科学城对全市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
(二)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优化研发布局、加速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厦门数字工业计算中心等平台。强化省创新实验室区域科技创新主平台作用。加强与国家重大任务以及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对接合作,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三)完善全链条产业育成体系。加大力度引育一批顶尖人才团队、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升科学城Ⅰ号至Ⅲ号孵化器,加快推进嘉禾研究院、新材料中试创新研究院、低空机载雷达研究院等一批在谈项目。结合嘉庚创新实验室、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成果中试及产业化需求,加快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一期)、未来产业创新基地等专业园区。
(四)多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举办第三届“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推动在“苏颂杯”赛事开辟金砖赛道。拓展“创新飞地”,持续开展“技术源头掘金”行动,进一步拓宽资源渠道,吸引更多优质项目来厦落地。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孔曙光
联 系 人:饶秀文
联系电话:0592-2021806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5月9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市政府督查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