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05-12-00-2025-038
- 备注/文号:厦科函〔2025〕60号
- 发布机构:科技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4-30
叶少静代表:
《关于疫情后完善政策支持和结构性改革帮助实体经济走出困境的建议》(第0077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厦门正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持续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能力和水平。您在建议中系统分析了当前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补链强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于下一步推动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措施与成效
(一)打造厦门科学城创新引擎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厦门科学城实现由“搭框架”向“强功能”递进,引进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等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启动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科学城Ⅰ至Ⅲ号孵化器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累计入驻项目超过140个;全市首个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建成投用,入驻中关村硬创空间中试检测服务平台等中试及产业化项目20余个,初步搭建形成“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创新飞地”全链条产业孵化服务体系,科学城核心园区累计注册入驻企业和机构超过1800家。
(二)培育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核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布局建设省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研发、储备、孵化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和技术,引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吸引产业集聚“强磁场”。近年来,支持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鹭江创新实验室等3家省创新实验室以及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电化学储能系统研发测试与实证实验室。其中,嘉庚创新实验室组织实施储能、氢能和硅能等9大项目群80余项科技和产业化项目,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多项关键技术,百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建成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翔安创新实验室牵头研发出全球首支鼻喷新冠疫苗和首支鼻咽癌诊断试剂,首支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累计营收超过160亿元,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完成三期临床并申报上市,获批国家疫苗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聚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出台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牵头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研发机构、转化应用高质量科技成果,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向企业集聚。近年来组织600多项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等项目,实施1775项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突破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量产技术、高品质氮化铝粉体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市资格有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35家;培育出大博医疗、瀚天天成、天马微等6家链主企业。海辰储能成长为全市首家独角兽企业。
(四)前瞻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
科技创新始终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通过出台专项规划和政策、建设孵化器、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等系列措施打造产业发展“底座”,推动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生物医药、软件、新型显示等产业已发展成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能级不断取得新突破。厦门生物医药港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3位。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居2023年全球百强城市第51位。针对当前正发力推进的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等6个未来产业,积极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持厦门钨业、盈趣科技等9家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分别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进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南兴装备等30余家国字号大院大所、头部企业来厦新型研发机构,培育260家未来产业骨干企业。未来产业正逐步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持续提升厦门科学城功能。健全全链条产业孵化服务体系,加快引育一批顶尖人才团队。培育标杆孵化器,提升科学城I号孵化器能级,加快建设Ⅱ号孵化器、Ⅲ号孵化器。建设环厦大科技创新圈、集美创新街区,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及新材料等领域未来产业园建设,促进在厦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探索“学科+产业”新型创新模式,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二)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优化提升省创新实验室,推进嘉庚创新实验室开展海洋绿氢制储综合应用示范,争创绿色氢基能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策划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与集成封装G6面板中试线。推动翔安创新实验室优化研发布局、加速成果转化,争取九价HPV疫苗尽快上市。加快建设福建省海洋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平台。加强与国家重大任务以及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对接合作,争取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落地。
(三)提升未来产业体系化创新能力。健全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优势研发机构等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组织联合攻关及科技成果中试和应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鼓励解决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推动产出更多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实现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和关键产品的进口替代,加速推进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孔曙光
联 系 人:李根
联系电话:2050107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4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市政府督查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